- 最后登录
- 20-4-25
- 在线时间
- 337 小时
- 性别
- 男
- 注册时间
- 09-1-24
- 阅读权限
- 150
- 积分
- 853
- UID
- 13027
- 精华
- 6
- 帖子
- 119
  
- 精华
- 6
- 帖子
- 119
- 武力
- 69 点
- 政治
- 69 点
- 声望
- 36 点
- 兵力
- 0
- 银两
- 2737 两
|
本帖最后由 李飞 于 15-4-19 01:41 编辑
蓝字是张辽,绿字是关羽,红字是总结。鉴于小字注是否罗贯中亲写,仍有争疑,故此文不引用。
这两位曹、刘阵营的顶尖将领,其中关羽更在小说里封神了。他们之间也不能算沒有交锋过,小沛、赤壁等从征就是。在傲气的关羽眼中,张辽的份量不算轻,其才能也值得让关羽所敬佩。此文是比划一下两位朋友,在演义里统帅、谋略之才。两篇在引文中有若干重复,故详尽引录于某一篇后,在另一篇会有若干精简。
统率篇
查《汉语大词典》,统率解作统辖率领,见于《吕氏春秋.简选》:“选练角材,欲其精也;统率七民,欲其教也。”
首先从他们最终的地位说起,关羽是荆州集团军的司令,这点相信不用多作解释,但张辽是否不过是一城之镇将呢?
且说张角一军,前犯幽州界分。幽州太守刘焉......直赶至青州城下,太守龚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战。贼势大败,剿戮极多,遂解青州之围。(第1回)
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,将入城门。(第33回)
操视之,乃扬州刺史,沛国相人,姓刘,名馥,字符颖。馥起自合淝,创立州治,聚逃散之民,立学校,广屯田,兴治教,久事曹操,多立功绩。(第48回)
操曰:“荆州托汝管领;襄阳吾已拨夏侯惇守把;合淝最为紧要之地,吾令张辽为主将,乐进、李典为副将,保守此地。但有缓急,飞报将来。”(第50回)
此时张辽等一般旧战将,皆封列侯,俱在冀、徐、青、合淝、并等处据守关津隘口,把截城池。(卷之十七 曹丕五路下西川)
演义中把州治看成一州这点,已可在黄巾攻青州、曹操攻冀州、幽州太守刘焉三事中得知;合肥正是魏扬州的州治,再看看合肥,是与冀州、徐州、青州和并州等并列的;演义正文既已交代刘馥为扬州刺史,干么不写扬州而是合肥呢?其后演义正文还提及扬州都督曹休等人的。所以张辽镇守的州治合肥,等同魏的扬州。退一步,丟了皖城后至石亭之战前,这段时间內魏仍未收复,故扬州仅余合肥所在的一郡,逍遙津之战后魏守合肥与守扬州,基本同义。
那么,张辽有沒有调动扬州境内的兵力之权呢?虽然因他的任务是防守,而未征集过军队伐吴(当然,这么一点的兵力是不可能平吴),且驻守各郡的兵力不多,守有余而攻不足。
扬州庐江太守朱江被明令有运粮予合肥之责,张辽总能过问合肥与皖城两地的粮草状况吧?这曹操东缐的防守司令官,应该算是有监军粮之权吧?不要反问我,运粮难道不是民政之事吗?运军粮是否算民政还是其次,最重要是曹操下令张辽准备,他说了算。
不过其兵力不多而无法如关羽、曹仁、夏侯渊他们这样能发动攻势,权力是比较少(只因他不是姓曹或夏侯),但他还是一方之长。另一方面,关羽既是名将,且又是刘备之弟,故权力比张辽大自是无可厚非,但我们不是评比二人各自与其主公的亲密度,而是能力,故这不能成为判断关羽比张辽高的理由。
操曰:“长文之言,正合吾意。”即时起大兵三十万,径下江南;令合淝张辽,准备粮草,以为供给。(第58回)
蒙献策曰:“现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,屯兵于皖城,大开稻田,纳谷于合淝,以充军实。今可先取皖城,然后攻合淝。”(第67回)
忽报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......于是曹休引大军径取皖城。(第96回)
正元二年春正月,有细作飞报,说镇东将军毋丘俭、扬州刺史文钦,以废主为名,起兵前来(第109回)......扬州都督、镇东将军、领淮南军马毋丘俭。
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(不包括纳一想降之敌),张辽能招安并非已一心想降曹的臧霸(见第20回);关羽能收编廖化、周仓等黄巾,故他们全有此能(不是比较使用频率)。
若有人认为,张辽和关羽同在代表作中威震敌国,但关羽的水淹七军令较强大的魏国、个人能力值较孙权高的曹操也惧怕的话,请别忘记关羽能动用的兵力,同样比张辽多出很多的,故张辽防守反击成功,已是超额完成。若关羽的本钱和张辽的一样,那就确是高下立见,但赌本既不一样,如何有可比性?
而且关羽虽有过短暂的威震华夏,但张辽有的是对吴百姓几年内的心理阴影,彷佛像一道不可逾越防线。何况威震敌国是否就算更强呢?周瑜莫非能因为这逻辑,而得出比关羽弱的结论吗?显然不能。
至于关羽能吸引魏、吴六大名将(曹仁、于禁、徐晃、吕蒙、陆逊和曹操)来先后围剿,而张辽从未试过,这是否也比张辽优胜呢? 未必。只因张辽守合肥,蜀汉根本出不了兵,且关羽击败曹仁和于禁两名名将后,就能吸引另外三名,所以张辽只需击败两名江东名将,就能征明他有这个被围攻的资格:第一次合肥之战中,陆逊还未抬头,姑且不算上他的名字;逍遥津一役,吕蒙和甘宁确实被算计(详情可见智谋篇),张辽既能战胜东吴三大名将太史慈、吕蒙和甘宁,故论与名将的交锋中,张辽的战绩也不见得比关羽逊色多少。
水淹七军不是关羽靠统率击败于禁,而是靠智谋,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战果。指挥水师攻击已经溃不成军的旱鸭子,一个统率合格的将军已能办到,只是他们一般无此智谋。成何看出问题,是少数例子,先锋庞德也接纳,只是主帅于禁不理会罢了。
辽曰:“此是吴兵外应,可就计破之。”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,众皆叫反,大开城门,放下吊桥。太史慈见城门大开,只道内变,挺枪纵马先入。城上一声炮响,乱箭射下,太史慈急退,身中数箭。背后李典、乐进杀出,吴兵折其大半,乘势直赶到寨前。陆逊,董袭杀出,救了太史慈。曹兵自回。孙权见太史慈身带重伤,愈加伤感。(第53回)
吕蒙、甘宁前队兵进,正与乐进相迎。甘宁出马与乐进交锋,战不数合,乐进诈败而走。甘宁招呼吕蒙一齐引军赶去。孙权在第二队,听得前军得胜,催兵行至逍遥津北,忽闻连珠炮响,左边张辽一军杀来,右边李典一军杀来。孙权大惊,急令人唤吕蒙、甘宁回救时,张辽兵已到。凌统手下,止有三百余骑,当不得曹军势如山倒。凌统大呼曰:“主公何不速渡小师桥!”言未毕,张辽引二千余骑,当先杀至。凌统翻身死战。孙权纵马上桥,桥南已折丈余,并无一片板。孙权惊得手足无措。牙将谷利大呼曰:“主公可约马退后,再放马向前,跳过桥去。”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余远,然后纵辔加鞭,那马一跳飞过桥南。后人有诗曰:“的卢当日跳檀溪,又见吴侯败合淝。退后着鞭驰骏骑,逍遥津上玉龙飞。”......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;闻张辽大名,小儿也不敢夜啼。(第67回)
却说关公擒了于禁,斩了庞德,威名大震,华夏皆惊。探马报到许都,曹操大惊,聚文武商议曰:“某素知云长智勇盖世,今据荆襄,如虎生翼。于禁被擒,庞德被斩,魏兵挫锐;倘彼率兵直至许都,如之奈何?孤欲迁都以避之。”(第75回)
再列出一些无效战例:
这若叫带兵讨灭黄巾的话,倒不如叫武力单挑后收降敌军,还贴切多了。两军根本无交过战,总不成武力高,等同统率也高吧?关羽的长沙之战,理由同上,基本只是关、黄单挑和魏延献城。
当下两军相对,玄德出马,左有云长,右有翼德,扬鞭大骂:“反国逆贼,何不早降!”程远志大怒,遣副将邓茂出战。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,手起处,刺中邓茂心窝,翻身落马。程远志见折了邓茂,拍马舞刀,直取张飞。云长舞动大刀,纵马飞迎。程远志见了,早吃一惊,措手不及,被云长刀起处,挥为两段。众贼见程远志被斩,皆倒戈而走。玄德挥军追赶,投降者不计其数,大胜而回。(第1回)
玄大怒曰:“我看了三日,汝敢欺我!汝前日不力战,必有私心;昨日马失,他不杀汝,必有关通;今日两番虚拽弓弦,第三箭却止射他盔缨,如何不是外通内连?若不斩汝,必为后患!”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门外斩之。众将欲告,玄曰:“但告免黄忠者,便是同情!”刚推到门外,恰欲举刀,忽然一将挥刀杀入,砍死刀手,救起黄忠,大叫曰:“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,今杀汉升,是杀长沙百姓也!韩玄残暴不仁,轻贤慢士,当众共殛之,愿随我者便来!”众视其人,面如重枣,目若朗星,乃义阳人魏延也。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,来投韩玄;玄怪其傲慢少礼,不肯重用,故屈沉于此。当日救下黄忠,教百姓同杀韩玄,袒臂一呼,相从者数百余人。黄忠拦当不住。魏延直杀上城头,一刀砍韩玄为两段,提头上马,引百姓出城,投拜云长。云长大喜,遂入城。(第53回)
在演义中,只要能造成首尾夹击之势的话,不但可以让交战双方反复互换优势(雒城之战),连以姜叙、杨卓、尹奉和赵昂的作战力,也可与马超、庞德和马岱军维持胶着状态(夏侯渊杀到,才打破平衡而令马超军大败)。故这种情况下的胜仗,最主要能体现的是智谋而非统率,所以逍遥津和关羽破曹仁,最大的体现是智谋。
杀奔雒城来。尘埃起处,前面一军杀至,乃雒城守将吴兰、雷铜也;后面张任引兵追来:前后夹攻,把魏延围在垓心。魏延死战不能得脱。但见吴兰、雷铜后军自乱,二将急回马去救。魏延乘势赶去,当先一将,舞刀拍马,大叫:“文长,吾特来救汝!”视之,乃老将黄忠也。两下夹攻,杀败吴、雷二将,直冲至雒城之下。刘璝引兵杀出,却得玄德在后当住接应。黄忠、魏延翻身便回。玄德军马比及奔到寨中,张任军马又从小路里截出。刘璝、吴兰、雷铜当先赶来。玄德守不住二寨,且战且走,奔回涪关。蜀兵得胜,迤逦追赶。(第63回)
姜叙、杨卓如何抵得马超,大败而走。马超驱兵赶来。背后喊声起处,尹奉、赵昂杀来。超急回时,两下夹攻,首尾不能相顾。正斗间,刺斜里大队军马杀来。原来是夏侯渊得了曹操军令,正领军来破马超。超如何当得三路军马,大败奔回。(第64回)
小结:他们同是一方之长,论他们是主帅的战绩,张辽有两次合肥之战,而关羽有破曹仁和水淹七军。关羽虽然在震憾力方面比张辽强,但只因他能调动的兵马较多,且他其后被徐晃和曹仁联手击破,故抵消了优势,不分上下。且他们全有招降敌军,达至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能。
统兵打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,即帅将与领兵,不过两者无必然的关系性:
刘邦御人之能不需多言,但他可以领五十六万联军于彭城,却被三万项羽军大败,被歼灭十多万。
在荥阳时,怕英布忠诚不够而自行走人,结果他领的关中军在听到主帅自行走人后就鸟兽散,但英布能以疑兵计从容退兵。
可刘邦却能在韩信兵营,夺其手中大部分精兵再与项王决战。
这是帅将高手,但领军不甚高明的典型例子。
帅将方面:
张辽能在濡须时使乐进与凌统单挑,是因为曹操明言他们有上下统的关系,故乐进能为其所指挥;张辽在两次合肥之战中,皆能指挥得动与他有私怨的李典,是其治将的表现。逍遥津智激李典,只因他对曹公密令还有疑虑,若根本指不动的话,在第一次合肥之战已经指不动才是,所以智激李典,不但不是张辽驾驭不了副将的污点,相反,更是其团结军心、坚定手下战意的表现。正如外号韦虎的韦睿般,虽然人家是连马都骑不上的白面嫩白小老虎,却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很有一手,其能为梁武帝在还没开就认同:“将帅同心, 战则必胜!”能将与自己有矛盾的副手一起破敌,反而应加分才对。(个人性格品行与统率无关)还有,他在白狼山已能以先锋的身份,率领于禁、徐晃和许褚作战。以军法御名将之例,这是关羽所沒有的。
至于关羽,国舅糜芳和傅士仁北伐前饮酒,导致帐后遗火,把军器粮草尽皆烧毁。不顾念其身份,犯错的将领还是重罚,是其治将的表现。关羽能以其个人魅力,让周仓、赵累等以死相效,这是张辽所欠缺的。
不过,在用人失误方面,张辽同样沒有失分。本来关羽按军法处理,无可厚非,但更致命的错误还在后面。如果关羽初犯不深究,说明给机会他们戴罪立功,或者真斩了二人,又或者鞭责之后安插在无关痛痒的位置,这三种情况选择其一的话便罢;但他偏偏是没有完全认真执法、增加对方不满之余,又把二人安插在会约束到自己的紧要位置上,而且放弃安插可靠之人的挽救措施,这就不能不说是关羽的失败了。
统率既解作统辖率领,当然就包括管理、指挥、安排下属。不识人而错误安排管理导致失败也罢了,识人而还错误安排管理而导致失败,就更加说明统率的表现差了。关羽恰好属于后者。
很多人说关羽不识人,恰恰相反:王甫说潘濬多忌而好利,关羽回应:“吾素知潘濬为人,今既差定,不必更改”,明知其人不可靠还是顽固坚持,又岂能不自掘坟墓?潘濬在东吴入侵时,有沒有最基本的抵抗?完全沒有。至于糜、傅二人,从出征前二人的失职,关羽当已知二人也不可靠(从其与王甫的对话中,也可知关羽对二人的认知),可是又派另一个不可靠的人监督。诸葛亮知魏延有反相,却因其勇而用之,魏延还算得其所,发挥了很大作用;关羽知人,结果安排全不得其所,无怪乎可靠的人选如赵累、王甫、周仓等,唯有跟随死节的份,足见其统率表现的污点也。安排下属有误,上司居然可以毫无关系?为何诸葛亮错用马谡,还要自贬三级?
其实郭淮劝曹洪之言很有参考价值,让张郃有戴罪立功的机会安其心,不要迫他走投无路只有降敌一途。不求关羽让二人再当先锋,但在本阵从功,看紧他们,改用忠贞之士王甫等守城,至少不会被虞翻轻易说降,争得回救的时间吧。
甫曰:“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,不可任用。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。赵累为人忠城廉直。若用此人,万无一失。”云长曰:“吾素知潘濬为人。今既差定,不必更改。赵累现掌粮料,亦是重事。汝勿多疑,只与我筑烽火台去。”(第73回)
大怒曰:“吾教汝休去,汝取下文状要去;今日折尽大兵,尚不自死,还来做甚!”喝令左右推出斩之。行军司马郭淮谏曰:“三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张郃虽然有罪,乃魏王所深爱者也,不可便诛。可再与五千兵径取葭萌关,牵动其各处之兵,汉中自安矣。如不成功,二罪俱罚。”曹洪从之......曹洪听知张郃输了一阵,又欲见罪。郭淮曰:“张郃被迫,必投西蜀;今可遣将助之,就如监临,使不生外心。”曹洪从之。(第70回)
虽然张辽与副将李典不和,但如这也要扣分的话关羽也逃不了,对黄忠尚且如此傲气,其他能力与名望远不及黄忠的关羽下属,可想而知;关羽应尚不知孙权已与曹操达成利益同盟,己方诸葛亮之兄诸葛瑾,在公在私都这样对待,故关羽之败,不能说全然与己无关。
云长问曰:“汉中王封我何爵?”诗曰:“五虎大将之首。”云长问:“那五虎将?”诗曰:“关、张、赵、马、黄是也。”云长怒曰:“翼德吾弟也;孟起世代名家;子龙久随吾兄,即吾弟也:位与吾相并,可也。黄忠何等人,敢与吾同列?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!”遂不肯受印。(第73回)
云长平生轻傲天下之士,不令手下人迎接。诸葛瑾入城,来见云长。(卷之十五 刘备进位汉中王)
小结:两人侧重面虽不同,但若论难度恐怕是张辽稍胜,因为统御的将领,他们的个人资望与能力,均较关羽所统的周仓辈为高,且沒有明显的用人失误。
将兵方面:
武帝立,左右以为广名将也,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韂尉,而程不识亦为长乐韂尉。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。及出击胡,而广行无部伍行陈,就善水草屯,舍止,人人自便,不击刀斗以自韂,莫府省约文书籍事,然亦远斥候,未尝遇害。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,击刀斗,士吏治军簿至明,军不得休息,然亦未尝遇害。不识曰:“李广军极简易,然虏卒犯之,无以禁也;而其士卒亦佚乐,咸乐为之死。我军虽烦扰,然虏亦不得犯我。”是时汉边郡李广﹑程不识皆为名将,然匈奴畏李广之略,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。《史记.李将军传》
“程李将兵”是中国御兵的两种模式:程即程不识,是靠军纪法规和制度治军;李即李广,是靠个人魅力和榜样带兵。
李广的成功,首要条件是其无双的箭术和豪气,这点不是人人能学到。治兵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军纪和阵法完全不符,杂乱无章全无规法可言。体恤部下与士卒打成一片,无异令士卒甘为其卖命,但军纪严明一词,怎样也不适用于李广本人了。至于统帅级的表现,理论上应是把两者结合,相辅相成、互补长短,才能发挥军队的最大战斗力,百战百胜立于不败之地。
平时靠个人魅力和榜样带兵、军纪又不是出名的坏,是否能在必要时能以军纪维持战力呢?未必,马超领的西凉兵作战勇猛,他本人也是把李广模式发挥到极点,但其军纪就在丁斐的放牛利诱下表露无遗:
时有渭南县令丁斐,在南山之上,见马超追操甚急,恐伤操命,遂将寨内牛只马匹,尽驱于外,漫山遍野,皆是牛马。西凉兵见之。都回身争取牛马,无心追赶,曹操因此得脱。(第58回)
正确的做法当如曹操,“妄取一物者立斩。火速退兵。”但纵如名将文丑,就是下达军令也“止遏不住”。马超为甚么不下达军令追击杀父仇人曹操呢?原因不详,希望不是治军不合格的事例。曹操其后虽中伏,但维持军形才不致大败变成文丑第二。所以精通李广模式,可不代表定能同样精通程不式模式。
蜀兵望汉水而逃,尽弃营寨;马匹军器,丢满道上。曹军皆争取。操急鸣金收军。众将曰:“某等正待捉刘备,大王何故收军?”操曰:“吾见蜀兵背汉水安营,其可疑一也;多弃马匹军器,其可疑二也。可急退军,休取衣物。”遂下令曰:“妄取一物者立斩。火速退兵。”曹兵方回头时,孔明号旗举起:玄德中军领兵便出,黄忠左边杀来,赵云右边杀来。曹兵大溃而逃,孔明连夜追赶。(第72回)
操令军士皆解衣卸甲少歇,尽放其马。文丑军掩至。众将曰:“贼至矣!可急收马匹,退回白马!”荀攸急止之曰:“此正可以饵敌,何故反退?”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。攸知其意,不复言。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,又来抢马。军士不依队伍,自相杂乱。曹操却令军将一齐下土阜击之,文丑军大乱。曹兵围裹将来,文丑挺身独战,军士自相践踏。文丑止遏不住,只得拨马回走。(第26回) |
-
总评分: 文采 + 10
查看全部评分
|